上个世纪的1958年,全球第一例永久植入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在瑞典完成,迄今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应用于临床已刚好60年。作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式, 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认识观念的更新,心脏起搏技术亦越来越精准化,寻求最为生理的起搏形式,是起搏领域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左束支区域起搏在传统起搏技术的基础上,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实现最大化模拟生理性起搏,使急性以及长期阈值更低,远期并发症更少,改善心脏功能、延缓心衰恶化,克服了传统技术起搏的不足。
资中县人民医院起搏器植入术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因多方面因素使该技术置搁了10多年。2018年初,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关心下,先后完成了大C臂的安装、调试,并选送心血管内科相关医护人员到华西医院进修学习。从2018年2月7日起,在华西医院及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的技术支持及指导下,共计完成了10余例人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八旬老人活动后呼吸困难,伴晕厥
81岁的兰婆婆活动后呼吸困难、气促已1年余。近期因突发晕厥到资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心电监护发现室颤,经除颤抢救成功,此后心电图检查诊断为窦性心律,间隙性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临时起搏器起搏9天后仍为间隙性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电路”出现问题,随时可能出现心脏骤停的风险。且患者入院后心脏彩超发现心脏长大,合并心衰。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因考虑传统右心室起搏可能使心衰短时间恶化,经反复研究讨论,资中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采用了 “左束支区域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在华西医院徐原宁副教授主刀及该院心血管内科李文平主治医师参与下,实现了一次性根治患者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同时,获得了与人体一致的“生理性起搏”效果,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患者的心功能,兰婆婆的心脏“电路”重新恢复了通畅。
术前心电图
二小时完成微创手术,实现“双心同步”
“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需要将心脏射频消融术中的电生理标测技术深度融合到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是两种技术的结合。”该技术的难点在于起搏器电极放置部位不同于普通起搏器,需将心室电极准确植入左束支区域处起搏,以实现双心同步,最终达到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 术中,通过电生理标测,顺利地从右心室间隔侧将电极旋入左心室内膜下的左束支区域,仅耗时二小时左右便成功完成该手术,一次性同时解决了患者II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衰问题。
术中标测
术中标测
术后心电图
术后胸片
手术进行中
据了解,此为内江市首例左束支区域起搏术。目前,兰婆婆已康复出院,术后再无不适症状发作。家属对此也非常感谢。也希望兰婆婆能健康长寿。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电激动传导过程中,发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激动传导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使心脏不能正常收缩和泵血。II度房室传导阻滞可使心室率显著减慢,伴有明显症状如晕厥、阿-斯综合征发作时,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以免发生长时间心脏停跳,导致生命危险。
什么情况下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
无论是发电厂、变电站还是电线发生故障,造成电动机运转失常,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出现乏力、头晕、一过性意识丧失并进而危及生命者,都应该安装起搏器。常见的有,1、病窦综合症:发电厂故障,放电次数减少,一般如果白天放电次数≤40次/分钟,也就是心跳<40次/分钟,患者有头晕或晕厥发作,就需要安装起搏器。2、房室传导阻滞:变电站或电线有问题,发电厂的电源不能顺利传至电动机。3、房颤、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