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冠心病患者请注意:别拿“停药”开玩笑

发布时间:10-17-2025     点击数: 12 次

供稿:心血管内科  刘宗连


“支架都放了,药是不是能停了?”,“没胸闷胸痛了,应该不用吃药了吧?”。在诊疗过程中,这样的误区非常常见。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1100万,而擅自停药、漏服药物的比例高达35%以上。很多患者把冠心病药物当成“急救药”,却不知停药如同拆除心脏的“防护网”,随时可能引发致命危机。

一、冠心病的本质:血管“堵点”需药物持续“维稳”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核心问题是冠状动脉内壁出现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后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最终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这种血管病变是不可逆的慢性过程,就像水管内壁结了水垢,无法彻底清除,只能通过治疗控制其进展。

药物治疗并非“疏通”已形成的成熟斑块,而是聚焦三大关键目标:1. 防止斑块破裂,避免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2. 延缓斑块进展,防止血管进一步狭窄;3. 保护心肌细胞,维持甚至改善心脏功能。

image.png 

临床数据显示,擅自停药的冠心病患者,1年内心梗发生率比规律服药者高3倍,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更是高出5倍。这是因为停药打破了血管内的“平衡状态”,不稳定斑块在血压波动、情绪激动等因素刺激下,极易发生破裂,进而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二、四类核心药物:停药即失去的“生命屏障”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是“组合拳”,每类药物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擅自停用任何一种,都会让心脏的防护防线崩塌。各类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均明确指出,冠心病患者需长期服用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抗血小板药物:防血栓的“黏合剂克星”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吲哚布芬等。

作用原理: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后,血液中的血小板会像伤口流血后结痂一样,迅速聚集形成血栓,瞬间堵死血管引发心梗。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就是“拆散”血小板,阻止其聚集形成血栓,相当于给血管装上“防堵滤网”。

停药风险:支架术后患者若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药物,1个月内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可达20%以上,且一旦发生,死亡率超过50%。即便是未放支架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停用阿司匹林后1周内,心梗风险也会明显升高。

image.png 

(二)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的“血管清道夫”

代表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作用原理: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减少新斑块形成,更关键的作用是能“加固”已有的斑块—让斑块内核变硬、外壳增厚,降低其破裂风险,就像给不稳定的“炸弹”套上“防护壳”。

停药风险:停药2-4周,LDL-C会反弹至治疗前水平,斑块失去“加固保护”,稳定性急剧下降。研究显示,停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2年内斑块进展速度比服药者快4倍,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率升高2.8倍。

image.png 

(三)β受体阻滞剂:心肌氧耗的“减负者”

代表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作用原理:这类药能降低心肌收缩力、控制心率,使得心肌氧耗量减少,从而保护心脏,延缓甚至阻止心肌肥厚的进展,相当于给心脏“减负”。

停药风险: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发“反跳现象”,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骤增,进而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image.png

 

(四)ACEI/ARB/ARNI类药物:保护心脏的“功能调节器”

代表药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ACEI);缬沙坦、氯沙坦(ARB);沙库巴曲缬沙坦钠(ARNI)。

作用原理:这类药物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也能保护心脏,能延缓甚至阻止心肌肥厚的进一步进展,相当于给心脏进行“修复”和“保养”。

停药风险:停用ACEI/ARB/ARNI类药物则会加速心肌重构,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恶化,增加发生心力衰竭等事件的发生风险。

image.png 

三、规律服药是守护心脏的“根本之道”

冠心病治疗是一场“持久战”,药物就是心脏的“贴身卫士”。停药看似省了麻烦,实则是拿生命冒险。请记住:无症状不代表无风险,只有坚持规律服药才是守护心脏的“根本之道”,才能让心脏始终处于“安全防线”之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人工智能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地址:资中县重龙镇迎宾路92号
医院电话:0832-5522580
院总值班电话:0832-5950120
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急救电话:0832-5518083
传真:0832-5510606
投诉电话:0832-5523776

网址:http://www.zzrmyy120.com
版权所有 2016-2022 ALL RIGHT S RESEVERVED
网站建设:天健世纪
蜀ICP备12021863号-1

资中县人民医院
微信公众号